【三峽驗光師】長輩怕跌倒、怕失智?視力退化的 10 個訊號與解方

視力退化:長輩最想知道的 10 個真心話|目鏡大叔

視力退化:長輩最想知道的 10 個真心話

作者:目鏡大叔(李錫彥)|自己的眼鏡・自己的驗光所|服務三峽/鶯歌/樹林/土城

目鏡大叔社區衛教講座合影

你有沒有發現,家裡長輩最近變得有點「怪」?

明明視力表檢查還不錯,卻開始怕黑、怕出門、怕跌倒。以前搞定的事(開車、縫紉、閱讀),現在說不能做就不能做。甚至開始擔心自己「是不是老了、是不是要失智」。你說「沒關係啦,配副眼鏡就好」,但他們還是不放心...

其實,這不是長輩「想太多」。他們感受到的那些困擾,都是真實的。而且往往不是單純的「視力度數」問題,而是眼睛老化帶來的一連串變化。

我在店裡和衛教講座上,聽到長輩和家屬最常問的問題,總是那幾個核心的。光是「視力好不好」這件事,就牽涉到怕跌倒、怕失智、怕晚上出門、怕反應慢、怕距離感變差... 這些擔憂都是有根據的,不是老人家的杞人憂天。

所以我把在講座上最常被問到的 10 個「長輩真心話」問題整理出來,用最白話的方式一次回答。這些都是教科書上沒寫,但大家最想知道的!如果你或家裡的長輩有類似的疑慮,這篇應該能幫上忙。

Q1:為什麼我現在這麼怕跌倒,甚至不敢出門?

答: 這很正常!醫學上叫「跌倒恐懼症」。

這不是你「膽子小」,是你的大腦在警告你:「外面危險,別動!」因為眼睛看不清楚,大腦怕你撞到或踩空。

但麻煩的是,越不動,身體功能(像是平衡感、肌肉力量)就退化越快,變成一個惡性循環。有研究發現,跌倒恐懼症本身也會成為真正跌倒的風險因子,所以這不只是心理問題。

Q2:視力不好,會不會讓我記憶力變差,甚至失智?

答: 會!而且關係超密切。

把眼睛想像成「大腦的攝影機」。攝影機壞了,大腦收到的都是模糊的畫面,就得拼命「猜」,這會佔用掉原本用來思考和記憶的力氣。

好消息是: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發表在《JAMA 內科雜誌》的大型研究,如果是白內障造成的視力問題,趕快去動手術,把視力救回來,未來得失智症的風險可以下降 29%!這不是推銷,是真實數據。保護眼睛,就是保護大腦。

台灣北榮的研究也發現類似結果,70 歲以上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患者,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沒開刀的人少 23%。

Q3:為什麼晚上一到,我就變「暗光鳥」,看什麼都不清楚?

答: 這不是錯覺!60 歲以上長輩的眼睛,對光線的吸收能力明顯下降,瞳孔也會變小。簡單說,進入眼睛的光線量確實大幅減少了。

所以在光線不夠(比如黃昏或晚上)的地方,區分深淺顏色的能力(就是「對比敏感度」)會變很差。你可能清楚感受到「天色一暗,眼前就霧茫茫」的感覺。

重點: 長輩需要的「亮度」可能是年輕人的 3 到 6 倍以上!家裡不夠亮,真的會很吃力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長輩反映,換了更亮的燈之後,突然又能看報紙、閱讀了。

Q4:什麼是「對比敏感度」?這比我視力 1.0 還重要嗎?

答: 重要多了!
傳統視力表是「黑字白底」,對比超強。但生活不是考視力表。

「對比敏感度」是看你能不能分出「淺灰色地板上的深灰色電線」或「霧濛濛天氣下的路況」。這才是實際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挑戰。

很多人視力 1.0,但對比敏感度很差。這才是真正影響生活(和危險)的原因。黃斑部病變、青光眼等很多眼疾,都是先從這裡開始出現症狀的。

Q5:為什麼我去人多的地方(像市場或開車),反應都慢半拍?

答: 這不是你反應慢,是「大腦當機了」。

年輕時,大腦會自動「過濾」掉不重要的雜訊。老了之後,這個過濾器變差了,所有東西(路人、車聲、招牌、販售聲音)都擠進大腦,造成「認知負荷過重」。
為了不出錯,你的大腦會自動「犧牲速度來換取準確性」,也就是... 「慢慢來,比較安全」。這不是認知衰退,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。研究發現,視覺複雜度越高的環境,長輩的反應時間延長越明顯。

Q6:我現在很難抓「距離感」,停車老是停不好,怎麼回事?

答: 這是「深度知覺」變弱了。

我們判斷距離,不是只靠兩隻眼睛,還要靠大腦分析物體移動的線索和速度變化。年紀大了,大腦處理這個能力會變差。

開車要特別小心: 研究發現,年長駕駛在看危險(像行人、路口)時,眼睛掃描會比年輕人慢,而且傾向只看車子前面的地板,不會主動掃描遠處的狀況。這真的很危險!如果你察覺自己距離感變差,也許該認真考慮減少開車或改用其他交通工具。

Q7:我以前最愛縫紉/開車/閱讀,現在都做不了,怎麼辦?

答: 這種失落感非常真實。

問了很多長輩,他們分享了幾個「轉念」的方法:

  • 往好的地方想: 「雖然眼睛不好,但我還有家人朋友關心我。」
  • 接受事實: 「能做的就做,不能做的就放下,別再煩惱了。」
  • 幫自己打氣: 「我 OK 的!我要冷靜,繼續過日子,沒時間憂鬱。」
  • 大方求助: 「人本來就需要互相幫忙,這沒什麼好丟臉的。」

有些長輩找到新的嗜好來取代(像聽有聲書、廣播劇),或者透過家人朋友的陪伴,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。心態調整有時候比眼睛本身更重要。

Q8:不想換眼鏡,有辦法讓我的「視覺反應」變快嗎?

答: 有!而且是科學證實的。重點是訓練「大腦」不是訓練「眼睛」。

這叫「感知學習訓練」,就是透過重複的視覺練習,強迫大腦更有效率地去處理「模糊的訊號」。把它想成「大腦的視覺重訓」。

但這裡要說清楚: 感知學習訓練是一種補充手段,不是配眼鏡的替代品。最理想的做法是先配對眼鏡,讓視覺基礎穩定,再加上感知訓練,效果會更好。有些機構已經開始提供這類訓練課程。

Q9:家裡要怎麼改,我才能更方便?

答: 兩個大原則:「夠亮」和「防呆」。

  • 照明第一: 很多長輩說,家裡燈光調亮、換成不會眩光的燈具後,他們又可以開始看報紙、拼圖了。這是最有效、最可立即改善生活品質的方法。
  • 善用工具: 放大鏡、手機的放大或語音功能,都是好幫手。別覺得用輔具丟臉,那是聰明的生活智慧。
  • 防呆設計: 在開關或按鈕上貼「凸點標記」(小貼紙),用摸的就知道位置。把水龍頭換成「槓桿式」的,都比用旋鈕的省力省眼力。浴室和樓梯要加扶手、避免雜物堆放在走道上。

Q10:我因為視力不好,壓力很大很焦慮,哪裡有資源?

答: 你不孤單,千萬別自己硬撐。

  • 專業服務: 像是「低視力復健服務」,他們不只教你用工具,也提供心理支持。職能治療師會幫助你適應環境,社工會協助你了解各項福利資源,心理師會陪伴你度過情緒難關。這是真正跨領域的支持。
  • 親友團: 家人朋友的「工具性支持」(幫忙跑腿、看帳單)和「情感支持」都很重要。別讓家人擔心,也讓家人有機會幫助你。
  • 找同伴: 找那些跟你有類似困擾的「同學」(同儕支持小組)。研究說,這種「過來人」的經驗分享,通常是最有幫助、最正面的力量!

許多醫院、眼科診所、長照機構或社區發展協會都有提供這類服務。你可以主動詢問。


視力退化是個過程,但「生活品質」不一定要跟著退化!重點是找到方法、用對工具,並且大方尋求協助。

把這 10 點存下來,也分享給家裡的長輩或需要的朋友。你的眼睛、你的生活品質,都值得被好好照顧。

嗨,我是目鏡大叔 - 李錫彥。身為「自己的眼鏡」與「自己的驗光所」的負責人,我在視光這個行業耕耘了 20 年。對我來說,這不只是一份測量度數的工作,我更像是你的視力好朋友。

我最大的成就感,來自於看到每一位朋友換上「對的」眼鏡後,臉上那份豁然開朗的笑容。我相信一副好眼鏡,不只是讓你看得清楚,更是為了讓你的生活更順暢、更舒服。因此,我特別重視深入了解你的生活,結合專業與你的故事,用溫暖的方式,為你量身打造最合適的視覺方案。

正如我常說的:「來自己的眼鏡,配自己的眼鏡。」 這是我的專業理念,也是我為每一位朋友服務的初衷。

除了在店裡服務大家,我也擔任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企管系的兼任講師,並身兼臺灣視光視力保健學會與新北市驗光師公會的常務理事,希望能將視力保健的觀念分享給更多人。

📍 守護長輩的居家安全,從一次完整的視覺機能評估開始

擔心長輩因為視力不好而怕黑、怕跌倒,甚至不敢出門嗎?這不一定是「老了沒用」,可能只是視覺機能需要調整。

帶爸爸媽媽來,讓我幫他們進行詳細的視力與對比敏感度檢測,並提供最適合的生活視覺改善建議。

🏠 新北市三峽區國際一街12號|☎ 02-2673-7396

📱 想先聊聊?點這裡用 LINE 預約 → 立即加 LINE 諮詢